港府近日宣布 6 月 1 日開始啟動「虛擬資產交易牌照」的申請。5 月 24 日,中國官媒 CCTV 報導了「香港證監會 6 月 1 日起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的影片,比特幣的 Logo 及名字多次被提及。但近年中國嚴格禁制了加密貨幣交易,幾乎所有大型交易所都在 2021 年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因此,CCTV 報導加密貨幣交易所在香港合規的消息,被廣大社群視作積極信號,引發熱烈討論。
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大國之一,亦是最大經濟體之一,幣圈早期發展時,就已經有大量中國用戶投入,但為何官方要逐步封殺加密貨幣?一旦中國解除加密幣禁令,將會發生甚麼?
Table of Contents
央視播放加密貨幣畫面 其後又刪除
中國官方媒體 CCTV 於 5 月 24 日,在長期平均有 10 億觀眾的新聞報導中,播出一段接近 100 秒關於「香港證監會 6 月 1 日起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的影片,表示香港的監管已經做好了準備,將會接受加密貨幣交易所申請。影片畫面中可以清楚看到迷因幣「薩摩耶幣」(SAMO)的圖片與 QR code,不僅讓幣價大暴漲,更在 Twitter 幣圈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幣安(Binance)執行長趙長鵬(CZ)也在 Twitter 上直指今次事件是一件大事,更表示通常這樣的新聞都會導致出現「加密牛市」。

這部影片主要在討論香港加密貨幣合規的最新發展,但在趙長鵬發佈 Twitter 的隔日,CCTV 就從平台上刪除了這部影片。中國官媒公開討論加密貨幣可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中國在 2021 年就已經全面禁止所有加密貨幣活動。然而,香港近期對加密貨幣的積極發展,讓許多海外專家開始猜測,中國是否對加密立場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大國,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及其對加密貨幣的立場,一直對加密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中國與加密貨幣之間有著相當複雜的歷史關係。

中國禁止加密貨幣發展

中國為何禁止加密貨幣?
中國禁制加密貨幣活動的決定有幾個原因,包括數字貨幣法律地位不明確、對消費者的保護、擔憂比特幣能源需求環境、人民幣貶值、國內資本外流、和專注發展元宇宙項目等。
特別是,中國現正積極開發一種稱為「數字人民幣」的官方 CBDC,並已承諾投入大量資金以開發國家元宇宙項目。 這些舉動都符合中國監管金融科技行業和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的野心,既可確保減少國內資本外流,亦可致力增強國家軟實力。
中國政府強力支持發展區塊鏈產業,但未有支持發展加密貨幣相關部分。 雖然,鏈上應用目前最熱絡是數位資產,然而北京對加密貨幣採取強硬監管態度。
2021 年 9 月政府出手打擊加密相關金融活動為好例子,當時人民銀行宣布嚴加取締,並禁止海外交易所提供中國投資人服務,使比特幣當時應聲重挫 6%。
中國政府雖表態支持區塊鏈,但將加密貨幣技術劃分出來,全力發展區塊鏈研究機構,表明希望推出中國數字貨幣的野心,目標是可以構建政府自主可控的元宇宙生態體系。
如果中國解除加密禁令會發生甚麼事?
中國一旦解除對加密貨幣的禁制,無疑會對全球加密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畢竟,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對加密貨幣的開放,可能會刺激全球對加密貨幣的需求,進而拉高市場價格,也可能提升全球對數位貨幣的接受度。
過去幾年,中國加密貨幣禁令對香港產生負面影響,使不少加密貨幣公司(包括 Crypto.com、BitMEX、FTX等)將其總部遷出香港並到美國及新加坡立足。 但因今年 6 月香港準備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雖然因現實問題(禁止衍生交易、開放速度調整等)難以重振香港加密貨幣中心的地位,但可以期待中國的態度轉變,並與美國加強監管形成對比。
另外,中國過去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場,若中國再次開放加密貨幣交易,也可能會再次讓中國重返挖礦中心的地位。不過亦要考慮如中國若取消加密貨幣禁令,則有機會為全球加密市場帶來挑戰,例如導致加密市場的波動性增加。
此外,中國在意對消費者的保護和金融穩定等監管挑戰,現在仍然是世界各國都在致力處理的難題。隨著香港對 Web3 產業的積極推動,全球加密貨幣社群現正密切關注中國對加密貨幣的立場,以及是否有發生轉變的跡象。
然而,目前中國的官方態度是否有所轉變尚不清楚,幣圈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總結
中國對加密市場的接受定必對全球加密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及人口最大國,加密貨幣的禁令一旦解除,將會刺激全球對加密幣的需求,從而推高價格,並更廣泛地刺激投資者接受數字貨幣。此外,解除禁令更有望打開中國加密貨幣挖礦中心的復興大門,因為中國是曾經的主要比特幣挖礦中心。
雖然有跡象顯示中國對加密市場的立場可能會發生轉變,但尚不清楚轉變的具體細節。全球的加密貨幣社群正在密切關注事情發展,但仍有待觀察它們將如何展開。但是,即使中國減輕限制,亦可能會持續對加密幣活動保持嚴格控制,以保護投資者、防範金融風險並保持對其數字貨幣計劃的控制。
免責聲明:過去的表現並不預示著未來結果,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時應著眼長遠,並考慮自己的個人財務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